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72
0
1236
金牌会员
更多Ta的好帖>>
8月6日,彩衣社区青少年暑期公益课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课。由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钱笑凡、熊佩洁和孙嘉诺等优秀大学生组成的文化艺术传播团队,为社区的儿童精心策划了一场以“走近非遗陶艺”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活动巧妙融合了科学讲解、技艺传授与美育熏陶,引领青少年在亲手触摸泥土的温润中,深切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活动伊始,主讲人钱笑凡同学依托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生动系统地追溯了陶艺的起源、技术变迁与文化价值。从河姆渡的夹炭黑陶到龙山的蛋壳黑陶,她通过时间轴与分布图的交织展示,辅以通俗易懂的简明解说,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幅陶艺发展的历史长卷。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深刻感受到了陶艺中“土—釉—火”三要素的精妙互动。同时,钱笑凡同学还从地域文化、制作工艺、烧制温度、起源时间与地点四个维度对陶艺品种进行了细致分类,并详细阐述了“练泥—成型—干燥—烧制—彩绘”的制作流程。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陶艺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表示想要亲手尝试制作陶艺作品。
在实践环节中,大学生志愿者们提前准备了已烧制完成的陶艺素坯供孩子们自由创作。他们先向孩子们介绍了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呈色差异及金属氧化物发色规律,并亲自示范了勾线、分水、晕染等基本技法。孩子们兴奋地选择传统云纹、回纹或现代卡通图案进行创作,尽管笔触略显稚嫩,但每一笔都流露出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勾勒线条,生怕出错;有的孩子则大胆挥洒色彩,展现出无限的创意与活力。
家长们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积极参与其中,主动询问二次烧制的流程,与孩子们共同探索陶艺的奥秘,形成了“家—社”协同的良好氛围。
此次“非遗陶艺进社区”实践课,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切领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史记泰州
GMT+8, 2025-8-11 00:47 , Processed in 0.0671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